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珍馐美味丰富多彩,而珍馐美味离不开调味料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就非常重视调味,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记载:“调和之事,必以甘酸苦辛咸,先后多少,其齐甚微,皆有自起。鼎中之变,精妙微纤,口弗能言,志不能喻。”调和的目的就是有味使其出,无味使其入,异味使其去。调和之味是人类进步发展而创造出来的美味,是在本味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型美味。
不同的原材料,不同的调味料,不同的调制手法,不同的调味大师,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。咸鲜,甜咸,酸甜,酸辣,麻辣,香辣,苦香,鲜香……每一种美食,经过精心烹饪制作,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。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,神奇的“味”字,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。除了舌之所尝、鼻之所闻,在中国文化里,对于“味道”的感知和定义,既起自于饮食,又超越了饮食。
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,就是甜,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——糖。“甜”也可以表达一种喜悦和幸福的感觉。
咸的味觉来自盐。在中国菜里,盐更重的使命,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,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。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,盐是百味之首。
酸味能去腥解腻,提升菜肴的鲜香。当酸味和甜味结合在一起时,它还能使甜味变得更加灵动,更加通透。酸甜,正是大部分外国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对于中餐产生的基本共识。在烹制肉类时,酸味还能加速肉的纤维化,使肉质变得更加细嫩。
除了“酸”,还有一种可以提振食欲,并且在中餐的菜谱上经常和“酸”字合并使用的味道,那就是“辣”。在川菜中,无论是作主料、辅料还是作调味料,辣椒都是宠儿,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。
“鲜”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。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“鲜味”的全部含义。然而所谓阐释,并不重在定义,更多的还是感受。“鲜”既在“五味”之内,又超越了“五味”,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。
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,也为中国人在品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,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。在厨房里,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,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,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