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希腊有位名叫戴摩西尼的年轻小伙子,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,他躲在地下室中练习口才,可是由于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,心总静不下来,练习的效果总是很差。无奈之下,他把心一横,拿起剪刀就把自己的头发减去了一半,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“阴阳头”。这样一来,由于羞于见人,他只能彻底打消外出玩乐的念头,专心地练口才,一连数月足不出户,演讲水平也因此而突飞猛进。最终,戴摩西尼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演说家。
与此相似,在1830年,法国作家雨果与出版商签订了一份合同,要求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。雨果为了确保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写作上,便将除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了柜子中,并把钥匙丢进湖里。如此一来,由于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,他便彻底断绝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,一心扑在写作上,结果作品提前两周完成,而这部作品,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学名著《巴黎圣母院》。
两则事例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:断掉退路来逼自己成功,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。
成功是需要“逼”的,有“逼”我们才能超越自己,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。以写作文章为例,除雨果外,你不妨问问金庸,那些武侠巨著是如何写成的,答曰:“报社连载给逼的。”再问:“倘若没有报社逼,你写得出来吗?”答曰:“写得出,但写不了这么多。”
再看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,一群文人在兰亭沿着水边坐下,从上游送下一盏盏盛着酒的小杯子,流到谁的面前,谁就得饮酒作诗,这不也是一种逼吗?而《兰亭集序》就是这样“逼”出来的,且不说《兰亭集序》是如此有名的文学作品,单看那有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美称的字就不得了了。
而曹植著名的《七步诗》更是“逼”的产物,众人皆知。
说个生活中的例子。安徽六安有个特有名的毛坦厂中学,在一个山旮旯角里,每年都能出来不少北大清华的高材生,许多外地人慕名而去,非把孩子往里面送,整个小镇也因为高考而富了起来。里面的环境很是艰苦,听了都让人胆战心惊,而学费更是高达一年五万!有的孩子受不了那个苦,呆了两个星期,想放弃。成,你走我不拦你,出了这校门你也不用回来了,那五万学费我们收了也绝无退还之理。许多孩子被逼得只能咬牙努力学习坚持到底,好在能实现梦想,吃点苦也是值得的。
为什么人们说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”,又说“富不过三代”?细想来,这也是一个“逼”字的问题。
很多时候,如果存有失败了还有退路的心思,那么这次你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,失败的几率就很大。人生是需要“逼”的,有“逼”方能“全力以赴”而非“尽力而为”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当你只有一个目标时,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。”适当地逼逼自己吧,成功你也可以! (选自《才智》)
每个人都渴望成功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。有人相信机遇,不肯埋头苦干,幻想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;有人相信命运,四处求神、八方问卜,以期时来运转;有人相信捷径,想方设法投机,挖空心思取巧,期待“一夜成名”„„大量事实证明:成功大都是被逼出来的。有依靠就容易松懈,有退路就容易偷懒。只有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,摒弃依靠,断绝后路,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,才能集中心智破解难题,才能赢得最大的成功。(张龙天)